Curator Bio :自由工作者呈現個人風格與品牌價值的神器

這篇將介紹身為自由工作者,如何在忙碌的日常行程中找到一個適合的呈現平台,有效幫助了我快速簡潔呈現自己的價值與個人優勢?

嗨!我回來了,這次想分享近期用到的一個好用工具。

這篇將介紹身為自由工作者,如何在忙碌的日常行程中找到一個適合的呈現平台,有效幫助了我快速簡潔呈現自己的價值與個人優勢,它是 Curator Bio。

文章大綱:
・自由工作者與拖延症
・Curator Bio 解決的難題
・Curator Bio 適合誰?
・開始使用
– 基本使用邏輯
– 靈活度滿滿的 Curato Bio,怎麼用?
・Bonus:三個原則策劃好內容

從事自由工作者兩年來,我的生活和以往出現截然不同的改變,和正職的模式不太相同,若要歸結一個最終的差異性,那就是我對於生活更有「意識」與「主動性」。

「意識」「主動性」讓我對自己的生活更有覺知,也是我走在自由工作者生涯中最大的籌碼:包含如何平衡工作與生活的品質、主動安排執行任務、思考如何承受風險。

也改變了看待專案成果的方式。以往在正職,結案之後我通常就將它封存,頭也不回掰掰去趕下個案子。接案之後,這些成果被視為我的一部分,是我思想、專業與價值的延伸,如何將這些成果輕鬆、清楚地呈現在客戶面前,也是我常常思考的事情。

自由工作者:拖延是我們的浪漫

承認吧,自由工作者根本就是可以把「自律」和「拖延」完美混合的神奇物種,我是一個有拖延症又多產的內容工作者,兩年多忙碌的日子以來,我盤點了自己的痛點

  • 平均每個月 10 篇長文起跳,我的作品散見各大專欄、網站和平台,忙到沒時間也找不到一個地方歸納我的作品。
  • 缺少一個對外呈現的管道,區隔我放在個人網站上的內容,溝通目的需要更聚焦、清楚。
  • 開發客戶時,沒有一個更方便、一目瞭然的方式讓客戶知道我的服務和價值。

當我發現個人網站的內容難以與客戶成果併攏,我需要一個工具更有效率匯集這些資訊,我接觸到了 Curator bio。

我的朋友 Jerry ,與團隊開發了這項工具。抱持著對新事物的好奇,我自己也開了一個帳號玩幾天,打造自己的 Curator Bio

簡單來說,Curator Bio 解決了我對外呈現價值、聚焦溝通訊息的難題。

當成品出來後,我覺得 Curator Bio 一次解決了我三項難題:

一、解決我呈現與整理客戶作品的問題
二、降低我傳播訊息的難度
三、優化我開發客戶的溝通情境

我要的不只是單純的多連結工具,而是一張類似數位策展一般的名片,快速傳遞我的形象、專長、作品,有效和客戶、新朋友建立清楚的溝通資訊。

Curator Bio 適合誰?

1. 自由工作者/很多作品想分享的人

先別看到自由工作者就離開,我認為只要你的產出包含視覺、影音與文字相關作品,或散見於各大網站連結,需要一個地方歸納重點、資訊化你的作品,都可以試試看。

2. 想「 no-code」打造一個輕量網頁

不用程式語言,輕鬆建立一個頁面。現在有很多架站平台強調 no-code,不過,我們得承認使用它們的流程還是有點繁瑣,對吧?使用 Curator Bio 只要帳號註冊,就可以輕鬆編輯,無痛產出一個輕量網頁。

3. 想要一張「方便分享」的數位名片

Curator Bio 輕巧流暢,幫助你管理內容,呈現你的個人特色和聯絡方式。它結合了多連結工具與個人檔案、作品集功能,用連結就可以輕鬆分享。現在我的 IG 和 FB 都直接放上 Curator Bio 連結 ,和客戶溝通時也可以直接給,簡潔又方便。

我準備了簡單的入門使用指南,幫助你更快熟悉 Curator Bio ,文章最後會補上呈現內容的技巧!

開始使用

Curator Bio 基本邏輯

如其名,Curator Bio 有「策展」與「個人檔案」的概念,想像一下才華多姿的你就像一座行走的故宮;你的館藏豐富,但需要定期規劃一下主題策展,將你的精彩內容精選、呈現於世人面前。

Curator Bio 邏輯即是如此。左半邊是你的館藏,或後台、資料庫。右半部是你的策展區,或前台、頁面。我們先要做的,是增加內容素材到資料庫,建立好後,就可以透過右邊的「Customized layout +」輕鬆佈展,選擇你想呈現的內容。

在後台建立資料庫

  1. 驗證信箱後即可進入 Curator Bio 頁面
  2. 左邊點選「新增」,可以先建立分類,這裡的功能就像網站選單一樣。

3. 點進該分類,可以新增內容。

4. 新增內容後,點擊內容就會進到內容編輯頁。在這裡可以新增文字、連結、圖片、影音或按鈕等。不過頁面編輯器目前有點簡單,團隊正在優化當中。

5. 可以隱藏、拖拉內容,在這裡呈現的順序就是前台頁面的順序。

Tips:
。所有建立的選單都是公開的。即使你在策展頁面沒有放上某個分類,別人仍可以從左邊選單看見所有你的分類內容。
。如果你已經在該分類中建立多項內容,可以直接在這裡管理。不用一直回到上一頁編輯別的內容。像是藍框中的列表,可以拖拉移動排列順序、隱藏、編輯、篩選與新增。

到前台策展頁面

前台頁面就是你從資料庫中篩選出的內容了,Curator Bio 目前是用點選方式來新增內容,而非從左邊拖拉進頁面。

所以建議先思考清楚做這一頁的目的,再開始動手,你會順很多。

以我為例,我的目的作為開發新客戶的數位名片,會明確放上聯繫方式、服務項目、專長領域,以及合作客戶和外部作品。做的過程我也有調整,強化「客戶案例」這一塊來溝通我做過哪些案子,讓新客戶一目瞭然我做過的專案。我的個人性內容在這裡佔比就會比較輕微,集中在個人網站。

靈活度滿滿的 Curato Bio,怎麼用?

除了能呈現個人檔案,Curato Bio 希望聚集各式各樣的人一起,自然會有社群互動的意味,可以從這裡追蹤不同人的檔案,發現不同想法和作品。

1. 可以訂閱指定內容

我覺得很特別的是,當你訂下訂閱按鈕後,不是全部訂閱,可以選擇指定內容。假如你喜歡這個人的音樂愛好,可以單獨追蹤他的音樂,追蹤後的內容會出現在你的動態牆(Feed)上。即使我沒拜訪對方檔案,也可以時時看見他的更新。

2. 分析你的內容表現

Stats 提供了簡單但不陽春的數據表現(過去 30 天內):

這些指標包含:

  • 拜訪數 Visits
  • 前 10 名流量來源 Top 10 Sources
  • 前10位拜訪次數最多的人 Top 10 Visitors(Curator Bio 用戶)
  • 前10位點擊最多的分類 Top 10 Collections
  • 前10個點擊最多的內容 Top 10 Content

這裡一個意外發現,隨著版位放得越下面,點擊數字越少是自然的,但最高點擊數卻來自最下面版位「工作咖啡店」中一家Rebirth 瑞帛咖啡,可能是我這張拍得不錯?XD

這些數據對我來說夠用了,該有的都有,可以看出哪些渠道流量、以及最受歡迎的內容,就可以做相對應的調整。

3. 結合社群互動

AMA (Ask me Anything)

這功能我還沒嘗試過,我發現可以找想交流的人提問這點滿酷的,很適合做專案、技能上的交流!

當然也有看到有人開一個匿名帳號讓大家來投稿煩惱(笑)

Feed

你訂閱的內容都會在這裡出現,可以說追蹤的人、朋友圈動態都會這。

Discover

探索。在這裡探索未知的內容,酷酷的。

Feature

精選檔案。以隨機方式出現被釘選為 Feature 的檔案,發現好玩有趣厲害的人,看看他們的 bio。

4. 多元呈現方式

我在接觸這個工具時,第一時間想的是呈現我的個人檔案,不過看到官方帳號 Curator Bio,才發現原來它把他當教學用啊,酷酷!

Bonus:三個原則策劃好內容

像 Bio Curator 這種全然空白、任你發揮的工具,入手門檻比較高一點,如何降低茫然的不安感(以及拖延症),呈現好內容?延續前面提及,如何使用 Curator Bio,可以先定義目的,當你新增後台資料和佈置頁面時,才會省心省力。

我在做完 Curator Bio 之前,歸納出三個原則,無論你想使用哪一種目標形式,這三點都能幫助你更快著手:

原則一|集中力道主打

One Boy 為什麼賣爆?因為他一開始就集中火力主打衝鋒衣這項商品,行銷力度超集中,最後讓人買衝鋒衣就想到 One Boy。一頁式網站將最精華的一面呈現給人看,當你確定好目標後,可以圍繞這個主軸強調你的主題,或是優勢,以我為例,我擅長撰寫文章,呈現方式區分為「B2B文章」、「人物專訪」、「品牌文案」,我的主打就是寫作。

原則二|傳遞清楚訊息

我上一版 bio 其實只是單純將我文字作品放上來,後來覺得這樣似乎沒有重點,思考一下「收看對象」之後,進行了改版:

  • 新增了服務項目、專長的寫作領域,讓人明白我提供的服務和強項。
  • 將合作客戶的版位往上移,越早讓人看見我的客戶越好。
  • 將作品以客戶為區分。如與國際電商亞馬遜合作的內容是 SEO 導向的知識文;與學籽文創線上教育平台合作的是人物專訪與新聞稿,讓人更清楚我執行過的專案和文體類型、駕馭的文字風格。

原則三|保持更新

最後,我覺得這是在任何平台工具都適用的:時時更新、回來修剪下草皮、更新內容,當平台認為你是活躍用戶,通常更容易嘉惠於你。

對我這份 bio 而言,我覺得稍微可惜的是缺少了一個最終的 CTA(Call to Action)按鈕,讓客戶看完之後採取下一步動作。目前還沒有適合的功能可以使用,不曉得未來有沒有機會有更多應用呢?

結語

如果你看了也想手癢玩玩看,附上 Curator Bio 官網,希望他也能成為你的新歡!我自己是很喜歡!

Curator Bio

與我合作

我本身喜歡四處看看新的東西,從 2020 接案以來更加深刻發現打字對我有多療癒,是我的天賦與出口。透過文字,也希望帶給你啟發和動力,如果有任何文字內容、內容行銷與 SEO 策略的合作機會,也歡迎聯繫我唷!
信箱:jsl551056@gmail.com
linkedIn:https://www.linkedin.com/in/renn-cheng/

我的 Curator Bio:Renn
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