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北小吃:大稻埕米粉湯,四十載的老台北味。

鹹粥和米粉湯是我熟悉的清鹹滋味,比起其他地方湯頭更醇厚,吃得出骨髓的鮮美。北部的熱湯系小吃多是豬大骨、排骨熬煮,加點鹽巴,簡簡單單。沒有多餘甜味,再老派一點會入油蔥。大稻埕米粉湯沒吃出味精,新鮮樸實。

我和男友一起後,開始比較常吃小吃。

身為台北人,唸書時每天出入繁華的台北市,三餐外食,當時飲食偏好已經受到都會色彩影響,麥當勞、星巴克成為學生間稀鬆平常的標誌。

台北人,平日簡單吃都吃連鎖店。害怕陌生踩雷、同時商業區間越來越難找到小吃攤頭,最後就去選擇那些標準化的味道,快速、方便、熟悉不出錯。比如路易莎、美芝城、吉野家。

大學時代於 2012 左右,剛巧銜接上台灣西方飲食全盛擴張期;各類異國飲食已經連鎖規模化,同期間還有許多奔赴海外餐飲名校如 Ferrandi、Institut Paul Bocuse 的學子結業歸國、開店扎根,將正統西式料理技藝結合在地化食材,吃的全是來自西方飲食的新奇經驗。普羅親民的,義大利麵、美式漢堡、日式丼飯、韓式料理早已遍地開花,吃都吃不完,很少再把眼光放回自家巷口的台灣味。

男友出生於美食之都府城,三歲在廟口握到了當時角逐總統競選的陳水扁之手,在那些狂熱揮舞著小旗幟的鄉民之間,好奇仰望著將來完成台灣史上第一次政黨輪替的人物,感受到濃烈的民族認同。他深愛著台灣的閩南文化和草根性,生長環境身邊充斥著各式澎湃樸質的美食:現燙牛肉湯、糯米腸、黑白切、蝦捲、鱔魚意麵、魚腸、鮮魚皮湯、肉燥飯、棺材板……,帶有鮮甜和軟糯的黏口感,每一餐口味都豐餘地令人身心滿足。

來台北找我時,他對小吃興趣高過西式餐廳,於是我開始在台北巷弄間探索傳統小食。板橋從小吃到大的高記生炒魷魚羹、四神湯配肉丸、炸排骨飯、鹹粥、基隆黑輪……回歸著童年和家人一起吃飯的記憶。

一次早晨,我倆漫步在大稻埕和北車之間的小巷弄,穿梭在飾品、化工品批發老店家,找到這間位於轉角的無名小攤。客人圍繞著兩釜大鍋坐,街燈下排著四五組人,稍稍等候個半小時就可以有位置坐。

圖片來源:Google商家

攤子是一大片實木桌嵌著兩大鍋,一鍋米粉湯,一鍋鹹粥。鍋內堆浮著各式形狀的肉塊,是豬的各個器官,浸潤在滾滾現熬的肉湯裡,軟嫩多汁。乍一看也叫不出名字,就看哪個饞點哪個。老闆雙手挑起器官剪切,沒多久一小盤一小盤黑白切接龍上桌,一個小圓盤一個器官,小巧可愛,不輸日式迴轉壽司。

鹹粥和米粉湯是我熟悉的清鹹滋味,比起其他地方湯頭更醇厚,吃得出骨髓的鮮美。北部的熱湯系小吃多是豬大骨、排骨熬煮,加點鹽巴,簡簡單單。沒有多餘甜味,再老派一點會入油蔥。大稻埕米粉湯沒吃出味精,新鮮樸實。令人喜愛的是每一個黑白切軟嫩到位,毫無腥味。黑白切講究水煮,清湯白掛的,品質赤裸裸呈現出來,好不好新不新鮮都無法逃過,因此肉質一定要精挑細選、仔細處理。

圖片來源:Google商家

老闆娘很熱情,戴著口罩不停招呼著每位客人,和在席的客人日常搭話,免費補湯、再閒話家常今日的豬心如何如何,平日嘴角冷漠的台北人,暖湯暖語下肚後都露出了笑容,開始熱烈回應。

已經忘記那天吃了什麼,平常熟悉的舉凡豬肚、嘴邊肉一定來一份,我們從沒見過的豬肺,因好奇點來吃。

「這位小姐很懂吃,一定過得不錯。」老闆娘笑著向我搭話,沒猜到我也首次吃。「弟弟沒吃過吼,以前這個好命才吃得到,現在沒人在賣了。」大概一眼看出我和男友間的年紀差距,把豬肺遞給我們。

我查了下網路,原來早期豬肺不是想吃都能吃到的,豬肺處理過程繁複,要用流水不停沖洗擠壓搓揉,像把一塊吸滿肺塵的海綿戳洗乾淨一樣,是最折騰耗時的器官。等豬肺從黑洗到白,人都累了。現在也鮮少有人吃豬肺,飲食富裕發達了,有更豐盛的選擇。

豬肺吃起來口感奇特,滑潤軟綿,帶脆微彈,有一點像在嚼充滿濾泡的鬆軟蒟蒻,是新奇的體驗。鹹粥和米粉湯都能加湯,還可以各半共盛一碗,粗實的米粉段和粒粒分明的米粒,雙重口感一次滿足。

下次如果在大稻埕附近,時日尚早的話,來吃一趟,總讓人想起老台北的味道。

發佈留言